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第(1/4)页
    陆地上的血龙们,存在形式,应该说更加接近“真菌”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相较于植物,藻类、真菌和动物的关系更近。

    还是那句话,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界限,是模湖的。

    以人类为例,以功能区分,进行器官、系统的区分,人可以区分为许多不同的功能器官。

    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、运动系统、呼吸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循环系统等......

    而这每一个系统,又可以继续细分。

    那么,问题来了,人类的“意识”、“自我”,应该是哪一个?或者哪一个是核心?

    如果可以多选,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。

    前者是各种意义上和记忆、意识、理性、本能等等都直接相关的生物结构,而内分泌系统,又是会影响情绪、影响本能之类的生物结构。

    那么,再度细分呢?

    把神经系统,把内分泌系统再度细分,继续选择“核心”?

    是个活人,都会有一种“简化思考”的省力思维,这种长期演化形成、因为节省能量而存留下来的思维结构,自然不用说。

    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的人格意识是某种恒定不变的存在。

    很多人并不能意识到,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“人格”,在一些看似不是很重要的完整性发生变化时,就会发生改变。

    比如,器官更换之后,情绪性格就会发生微小的变化。

    甚至,都不需要真的更换器官,只需要告诉他,欺骗他,说他的器官更换了,就会出现性格上的变化,整个人表现出“不一样的人格”。

    因为遭遇了一些大事小事,或者知道了某些事情,为人处世的习惯就会发生变化。

    人们对于变化了多少,怎么才算变化之类的标准,是没有准确的、精准的量化的。

    往往都是一种模湖的感受,在这种情况下,往往是“我觉得”比起“测算得出”更重要。

第(1/4)页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