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第(1/4)页
    地行思考了很多。

    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各样的“意义”问题。

    最后,他忽地想起了几个东西。

    庸俗唯物主义。

    科学实在主义或者说科学实在论。

    他在思考的方向,很大程度上与庸俗唯物主义以及科学实在论重合了。

    另一部分,则是和虚无主义重合了。

    生物的意识,会受到各种各样实在物质的影响。

    人类的意识,是一种现象,是一种没有具体实物,但是能够被侧面观察到其“存在”的信息。

    就好比“朋友”、“亲人”、“家庭”、“社会”等等。

    这些关系,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,对一群人,是一群人对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的称呼。

    其本身并没有实在层面的物质实体。

    如果物质实体不存在了,那么,它们本身才会“死亡”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要从模因——一个可以简单理解为信息传播演变的角度,去叙述其存在过的痕迹,其存在的记录,会影响到各种各样的事物,这种痕迹本身,也像是化石一样,多多少少有迹可循,也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的确,从载体上转移之后,大概率会丢失信息,会因为载体本身的规律,导致表达出现变化和误差。

    这个情况下,原载体上的“意识”、“人格”,就会与现载体上的“意识”、“人格”逐渐形成差异。

    两者的区别会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以生物的角度来说,这样的变化过程,毫无疑问一种“演化”。

    对,地行和穿越之前的地行已经不是一个人了,但那又怎样?

    或许可以把他这个地行称为另一个世界的原“地行”的孩子,孙子,又或者更远的“后裔”。

    “我”的意识就存在于这里,“我”能够观察到“我”的存在。

    意识本身就具备的一个特性是——

    “会发生变化”。

    用
第(1/4)页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